本科教学-专业介绍及专业培养目标
作者:null 发布日期:2011-09-30 浏览次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是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批准的省级重点专业。本专业于2012年获批进入浙江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1410月成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6年获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立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开展建设工作,对接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特色凝练和计算机智能系统开发能力培养等方向上已经形成优势和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训,坚持立足浙江、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们在计算机智能系统软件、硬件技术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培养计划中体现了社会的需求,科学地安排了学科基础课程、智能系统相关课程、计算机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提供了优良的实验室环境。学生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结合的良好训练,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社会适应性更好,为学生就业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年级时,将为学生们提供多个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为学生专业特长的多样性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所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智能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竞争力;能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学生毕业后能在研究设计部门、企事业单位、电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应用设计、系统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专业办学水平位居省属高校一流并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国内具有示范作用、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具有沟通和学习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现场管理等工作,并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一体化双专业

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将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具备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和自动化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有:

    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第一专业,自动化为第二专业,并增加了相应的硬件和若干新开课程,是我院带有物联网特色的专业。

    2)建立导师制,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师生双向选择,导师队伍从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中产生,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及时得到专业指导并方便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体现个性化、精英化人才的培养。

    3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工程实习基地建设,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科技实践并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4)设立专门奖学金评定制度,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该复合型专业视为一个新的专业,其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生的保送、三好学生及优秀毕业生的评比均参照其它专业,评比要求相同,比例适当提高。

    5)学生修满一体化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则在其母体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证书上注明修读自动化第二专业;符合学位证书授予条件的,则在其母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证书上注明修读自动化第二专业,使学生在就业和考研中,具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和一定的优势地位。

    学院目前已完成3届计算机+自动化的招生工作,已有1届毕业生,从已有的办学情况看,该一体化双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学风,在学业、考研、就业率和参加竞赛获奖等方面均有佳绩,如第2010届的毕业生中,考研超过国家分数线的比例为70%,就业率100%,远高于学校平均值;课外科技竞赛方面,多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有1人在第33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总决赛中获得第20名,在国内非211高校中是唯一的高校。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将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计算机和自动化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系统运行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是研究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相关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软件行业需求,以工程化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坚实宽广的软件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依托浙江省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属浙江省重点专业,设置了手机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服务外包三个专业方向,建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拥有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网络应用软件工程中心、恒生实训中心、国家动漫基地教育实训中心、杭州高新软件人才培训中心。软件工程专业重视数理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训练,开展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重视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二外以及双语课程。在重视理论和技术的同时,鼓励学生课外科技立项、竞赛活动,将科研实践、企业软件开发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了紧密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产学研驱动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具有沟通和学习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在软件工程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现场管理等工作,并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以教育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面向市场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办学,充分发挥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建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优势,并与国内外著名大学、数字媒体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联合教育模式,探索并完善合作办学机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能力,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学院与在杭的软件企业、数字媒体与游戏动漫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与恒生公司共同建设有恒生软件开发实训中心,在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了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教育实训中心,与西湖区数字娱乐园区联合共建设的数字娱乐共享服务平台已建设成功并对外开放;学院最近与(浙江)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共同建设了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创立了高校将省重点实验室建在企业集聚地的新模式;另外,大力建设在浙江省财政厅资助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室,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优质实验室资源。我院王万良院长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参编国内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本专业培养计划作为范本列入。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 、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动画设计、摄影与摄像、数字音频与视频处理、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流媒体技术等。

    毕业生可从事广播电视制作、数字影视和电脑动画制作、网络游戏等数字音视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城市规划虚拟仿真等领域的工作。

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良好的数字媒体产品开发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够熟练采用数字媒体原理进行计算机游戏、数字动漫、网络多媒体等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复合应用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网络工程项目建设、组织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组建与安全管理等技术;获得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开发及应用等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组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以及网络编程技术的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采用专业教育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学习,重点是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以专业技术知识为主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学习,强化科研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要课程包括: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信息安全基础、TCP/IP协议分析、网络规划与设计、Internet编程技术、计算机系统安全、通信概论等课程。

    在专业方向教学上,开设了面向网络系统组建和集成的专业课程,如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服务器管理、无线网络原理与应用等,以及面向网络系统安全方面的专业课程,如应用密码学、网络攻防技术、网络控制等,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包括:程序设计大型实验、数据结构大型实验、网络系统组建与集成大型实验、网络系统安全大型实验、网络工程认知实习、网络工程综合实习、毕业设计。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组建、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构建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独立寻址的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通过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工程专业立足于计算机大类知识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从感知层(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核心控制等)到网络层(包括传感网络、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再到以面向产业和行业应用的应用层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能适应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和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我国以物联网和传感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发展输送急需的科研、管理、生产等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概论、自动控制原理、Java程序设计、信息安全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接口技术、物联网导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条码技术与射频识别技术、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云计算、无线网络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信息领域、科研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从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综合型、素质高等特点的,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具备电子技术、射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设计方法,能从事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和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能胜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等与物联网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技术岗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专业介绍: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人类社会步入了大数据时代。2015 8 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标志着发展大数据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重要任务,2016年教育部为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批准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在2017年联合申报并于2018年获批设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深入的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以及广泛的领域知识,具有大数据思维,掌握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与管理、处理与分析技术,拥有将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的高层次人才。专业设置两个方向:(1)大数据分析方向,该方向强调数学、统计学在数据中的运用,主要面向数据的分析、建模;(2)大数据工程应用方向,该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与数学、人工智能的结合,主要侧重大规模数据处理、分析算法设计、系统构造。

专业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采取协同育人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既强调理论性,能够对数据科学中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也强调实践性,具有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同时强调应用性,能够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能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大数据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大数据产品相关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平台部署和维护等工作。

   专业开设主要通识和基础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管理系统、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大数据计算框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

数据分析方向课程:最优化方法、数学建模、高维数据的分析与计算、时间序列分析、金融数据挖掘、数据驱动建模与科学计算等。

大数据工程应用方向课程:计算机视觉、文本分析与挖掘、数据采集与预处理、Linux 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大数据行业应用案例、社交网络与舆情分析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大数据应用背景的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具有沟通和协作能力、管理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在计算机、金融等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大数据产品相关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模型构建和研究、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平台部署和维护等工作,并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